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联合相关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拟定于2023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今年以来,中国民生发展论坛组委会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以及公开征集、单位推荐和自荐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数百项民生工程实践案例,经组委会对案例进行分批初选,推荐一批民生工程入围“2023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
组委会将对候选案例进行网络投票和专家评议,最终确定“2023民生示范工程”案例,并在第十一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发布。
今天向您展示并开启投票的是第二批初选入围的“ 2023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第16—30号),请为您支持的案例投上一票吧!
投票步骤:1.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民生周刊”(ID:msweekly)微信公号后进行投票。
(注意:严禁候选案例及推荐单位在网络投票环节实施刷票等不正当手段,一经发现即取消推选资格并给予公告;对冒用主办单位及组委会名义,滋扰候选案例及推荐单位的网络刷票等机构,组委会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济宁市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干部助企攀登”活动,选派优秀干部靠在企业当好“店小二”,实现企业攀登、干部成才、事业发展“多赢”局面。今年以来,攀登企业实现营收2893.1亿元、同比增长4.21%,攀登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于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增速5.16个百分点,发挥了“龙头”“引擎”作用。 一、筛选攀登企业,配强助企干部。济宁市委、市政府创新成立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下设7个产业集群发展专班和7个要素保障组,为干部助企攀登提供坚强后盾。一是优选“攀登企业”。聚焦济宁7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高”优势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三新”新兴产业集群,纳米体育医药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确定了892家高成长性的“攀登企业”。二是配强“助企干部”。连续3批先后选派1629名专业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企业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总经理助理,挂靠在企业服务。三是增强助企合力。按照“1+3”模式组建包保小组,即1名市县级牵头领导、1名部门主要负责人、1家主办银行负责人和1名助企年轻干部。所有攀登企业均由市县领导包保,33名市级领导包保161家攀登企业和3家成长型企业、3家科研院所,378名县市区领导包保731家企业。 二、强化服务意识,助力攀登进阶。树牢“店小二”意识,真心实意、千方百计为企业办实事。一是建立问题清单。助企干部把收集、解决问题作为“当头炮”,建立清单、挂图作战,累计帮助企业解决重要诉求5800余项,帮助引进各类人才4.61万人,协助获批国家发改委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612个,协调银行新发放贷款461亿余元,新增土地指标4401亩。比如,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助企干部,推动企业与中科院等加强技术合作,单条生产线万元,企业上半年利润额居国内造纸上市企业第1位。二是助力企业发展。坚持抓大、扶小、育新有机结合,分类分级推动企业加速跃升、实现突破,比如,海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助企干部,助力实施“高速高频充电数据传输产品扩产”等项目,1-9月份,企业营收1.92亿元,增长103.71%。助企攀登以来,新增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14家。三是带动产业壮大。梳理出19条核心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发展“路线亿元。 三、树牢实绩导向,激活干部动力。济宁市坚持以发展、以实绩、以结果论英雄“三个导向”,激励干部比着干、拼着干。一是细化管理措施。制定助企干部管理办法,明确考核奖惩等6个方面25条措施,严明8个“不得”纪律,形成亲清政商关系。二是开展擂台比武。常态化开展“每周之星”“月度十佳”等“赛比评”活动,每年评选表彰100个左右助企攀登小组、100名助企干部,评选表彰优秀助企干部270余名。三是择优提拔使用。建立助企干部执行力档案,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年轻干部,重点跟踪培养,12人被提拔为县级干部,激发了“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动力活力。
2019年4月15日,习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黄精基地视察调研时强调,“(黄精)产业选准了就要发展好”。近年来,中益乡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在黄精产业上持续下功夫,切实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等方式,以及“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收益按照“631”机制进行分配使用,其中:60%用于全体股份经济联合社成员进行分红;30%作为村集体“两不愁三保障专项基金”;10%作为村集体公益金,用作村集体滚动发展资金。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让更多农户参与进来,提振了全乡黄精产业发展信心。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建立“村集体统筹+农户返包”模式,将黄精地块按照3-5亩划分返承包给村民管护,村民获得管护工资的同时,还获得20%管护地块收益,收益达到每亩8000元以上;黄精面条车间固定用工16人、季节性用工超100人,黄精产业基地吸纳就近村民务工,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比如华溪村黄精产业基地平均每年吸纳村民务工人数达200余人次,其中一半以上均为60岁以上村民。 延伸加工产业链条。招引龙头企业,引进巴府唐门公司投资240万元建成中益黄精面、黄精桃片加工车间;引进重庆观妙公司,成功研发黄精茶、黄精果脯等产品;引进云南中蜂企业成功研发新产品黄精蜜片;与渝贸通公司签约2800万的出口订单,产品出口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1个国家或地区。开发黄精产品,目前已成功开发黄精面、黄精茶、黄精果脯、黄精干、黄精蜜片等10款黄精特色产品,其中黄精面、黄精茶、黄精果脯系列产品深受区域市场喜欢。 深度融合农文旅发展。打造“黄精壹号院”,建设集餐饮区、农特产品展销、黄精科普展馆为一体的综合性黄精示范基地,结合中益研学,制定品黄精美食、阅黄精人文、体验黄精耕作的研学课程,将黄精产业基地、产品加工车间、黄精好品馆等转化为研学实践基地,实现黄精产业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以来,“黄精壹号院”、黄精示范基地累计接待各类团体3万余人次。 目前,中益乡共发展黄精种植基地1400余亩,建有黄精种苗基地40亩,开发黄精系列特色产品十余款,并与中益研学有机融合,实现黄精产业接二连三,促进黄精产业综合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有力助推中益乡乡村振兴发展。
公平是仲裁的灵魂,效率是仲裁的生命线。广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聚焦民生发展需求,抢抓仲裁智能化发展先机,以高科技赋能新仲裁。坚持定标准、建平台、抓智能、促发展,首创互联网仲裁“广州标准”、APEC-ODR平台及“3+N”多元庭审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依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布云小仲智能机器人、上线智能仲裁员、开发AI仲裁秘书,在保证案件公平化解的同时,不断提升仲裁案件的审结效率,屡创智能时代“广州速度”,努力打造全球智能仲裁高地。 发布智能机器人,全天候提供解纷服务。广仲在2022年创设元宇宙仲裁院基础上,发布“云小仲”,成功实现现实世界与元宇宙之间的连通。“云小仲”可以将办事群众虚拟数据化,从而带入元宇宙仲裁院办理业务场景,具有科技含量高、不间断服务、操作界面简明、行动灵活便捷等优势。此外,“云小仲”内设智能立案程序,提供24小时不间断智能受理服务,较原有排队办理业务节省约50%的时间,有效提升仲裁案件受理效率,为广大当事人带来全新的解纷体验。今年4月以来,“云小仲”已完成14000余次智能咨询和近300件智能立案。 上线“智能仲裁员”,准确审结批量案件。审理案件的仲裁员可以通过语音、打字等即时交互手段,快捷地从“智能仲裁员”获取有关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检索司法数据库的相关判例,为快速应对庭审中遇到的新焦点、新问题给出有依据的科学参考,以更有科技感、更具现代化的方式妥善高效解决纠纷。智能仲裁员以批量智审的方式全流程线上办结的互联网金融案件,裁决文书准确率高达98%,批量智审案从2020年的不足1000件增长至2022年的7000余件,平均结案时间为26天,比传统审理方式快1倍。近期,广仲首次利用元宇宙场景调用智能仲裁员支持,开庭审理了一批网红直播案件,为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法治对工业社会时代西方法治的弯道超车作出了仲裁探索。 首创AI仲裁秘书,全流程推动高效解纷。为了进一步提升仲裁效率,在南沙落地全球首创的AI仲裁秘书“仲小雯”,集身份识别、在线立案、智能咨询、仲裁宣传和留言建议于一体,实现仲裁流程“即交即办”、域外法律“即查即答”、裁决意见“即审即出”,高效审结涉港数字贸易纠纷首案,从庭前信息指引、身份识别,到庭审过程文字记录,到庭后类案、判例查询都更有效,也更便捷,大大减轻仲裁员的工作量,极大提升了仲裁效率近400%,获《人民日报》、凤凰网、学习强国等广泛关注,吸引了香港律政司、上海律协、国际法学会到访学习。
△广仲首创的集庭前身份验证、庭中语音记录和庭后裁决咨询功能于一体的AI仲裁秘书正在运行中。
为有效解决老年人用餐不便难题,推进江门市老年助餐服务深化发展,广东省江门市民政局把长者饭堂建设作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民生工程用心打造,取得长足发展。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努力把好事办“实”。长者饭堂建设运营先后纳入2020年、2023年江门市十件民生实事以及2021年“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并结合江门市先后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江门市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大助餐”工程实施方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设备配置规范》等文件,加强长者饭堂建设场地政策保障。 (二)发挥慈善公益力量,努力把好事办“久”。采用“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方式,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服务”的工作机制,推动江门市市长者饭堂服务长久发展。 (三)探索多元化模式,努力把好事办“巧”。因地制宜统筹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服务、集体用餐企业和邻里互助等资源,实现自建厨房助餐更便捷、延伸助餐服务更专业、集中配餐服务更高效、邻家搭伙模式更暖心发展。 (四)推进品牌化发展,努力把好事办“稳”。各县(市、区)均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创建长者食堂品牌,实现一县(市、区)一长者饭堂品牌格局,切实将长者饭堂打造成为深入民心的民生服务名片。 自2012年建成江门市首家长者饭堂以来,江门市至今累计建成长者饭堂89家,服务覆盖江门市90%以上街道和70%以上乡镇,2022年服务65万餐次,取得良好社会成效。 深受社会群众广泛好评。长者饭堂服务以满足低保和低边家庭老年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需求为主,兼顾其他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通过推动将助餐服务与日间照料、文体娱乐等其他类别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同开展,实现资源融合发展、服务内容提质,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典型经验案例获得推广。江门市新会区长者饭堂模式选送的《江门融合“慈善冠名+居家养老”理念推进长者食堂建设》被遴选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
仰韶酒庄仙门山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仰韶文化发源地、世界美酒特色产区河南省渑池县境内。景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仙门山占天时之利:海拔1347米,为韶山主峰,远眺九曲黄河蜿蜒,近览秦岭太行相汇;占地利之便:位于河南通往关中陕西与三晋山西的要塞之处,三省通衢。景区交通便捷,距离洛阳仅需40分钟车程,距离郑州仅需2小时车程,自渑垣高速仙门山站下站后,沿G241国道6公里即可直达景区。 仙门山以仙为名、以酒扬名,仙文化、酒文化、仰韶文化贯穿其中。山上醉仙洞、山下醉仙湖、山中醉仙居、山顶醉云亭…… 更有“陶香洞天”生态洞藏基地让美酒在美景中氤氲吐纳,让酒与仙完美交融。 跟随安特生进入陶花源中,从五彩斑斓的“发现仰韶”1921之旅,到探秘仙山的“出现仰韶”7000年之旅,再重新回到灯红酒绿的“再现仰韶”世界彩陶之旅,仙门山以仰韶文化为灵魂,根植山水田园之美、花田酒地之盛、历史文化之奇。 仙门山四时之景不同,风光无限:穿神门,行林溪花谷,赏静心潭瀑;过仙桥,穿养心幽谷,跃五福仙门;拜酒仙,驻仙人部落,品洞藏陶香。醉仙湖畔食仙门山风味,芳林花海享养生谷幽趣。漂流十里画廊体验山水意趣,陶醉花田酒地品味美景芳华。 仰韶酒庄仙门山旅游景区具备“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功能要素。仙门水镇特色美致可口,陶香人家豫西农家菜风味独特,仙门山度假酒店融合特色住宿、高端餐饮、商务会议于一体,更有集会务宴饮于一体的仰韶酒会千人会议中心,恢弘大气。山上特色田园建筑巧然而立,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选购蕴含仰韶文化的特色文创产品及农副产品,更可以体验手工制陶、垦田捕鱼等田园生活。 随着仙门山景区影响力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与之配套的交通、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当地旅游营收不断提升。目前,近500名员工服务于仙门山景区管理和运营中的各个岗位,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许多周边村镇居民不出远门就能实现良性就业,带动当地就业。同时,围绕景区建设,道路、桥梁、水利、水电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得以配套完善,在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和游客游览体验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仰韶仙门山景区独特的仰韶文化和历史底蕴,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文创产品、文化表演、特色节庆等得到了更多展示和销售的机会,刺激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深入贯彻习卫生健康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以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契机,聚焦山岳型景区游客突发意外伤病后不能就地就近就医而延误病情的难点、堵点。于2017年主动将医疗关口前移,探索建立“旅游医生”守护游客安全工程,有效破解游客突出伤病中的“肠梗阻”。 依托三个抓手,打造全方位医疗服务矩阵 一是以“定点医疗”为抓手,采取哨点“接单”,提供便捷式服务。聚焦景区景点、重要场所游客就地就近看病难、多跑路现象,在核心景区游客集散地及主要交通要道设立了111个“定点医疗”救护站及临时“摊位”,随时为有需求的游客提供健康咨询、医疗救助、核酸采检等一站式便捷服务。同时,针对自行入院就医游客,充分发挥医院主哨点作用,分别在多个医疗窗口设立“游客就医服务站”和“涉旅人员核酸检测专用通道”快速引导就医就诊,最大程度压缩游客及旅游从业人员等候时间。 二是以“流动医疗”为抓手,采取途中“点单”,提供快捷式服务。针对山岳型景区地形复杂、山高路险的特点,为各医疗小分队(组)配发急救包、急救担架等物资,组成58支“流动医疗”队(组)在景区实施不间断巡诊,随时受理各类突发意外伤病医疗救助。同时,为培养旅游从业人员急救意识和提升急救技能,先后组织近200名“流动医疗”党团志愿者上门为旅行社导游员、景区工作人员开展急救培训18场次,受益人员近万人次。其中2名受训导游员在带团过程中,成功挽救2名心脏骤停游客生命。 三是以“随机医疗”为抓手,采取随机“派单”,提供紧急式服务。张家界作为体育赛事运动胜地,常年举行“翼装飞行世界赛”、“自行车越野赛”等各类文体赛事活动。对此,先后组成112支“随机医疗”队(组),为参赛选手及参会嘉宾提供医疗保障。同时,还担任各景区站点危重伤(病)游客的紧急转运救治工作。 健全三项机制,打造立体式医疗救助体系 一是健全“一站多点”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采取园内设总站、景区设分站、景点设小组三级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合力,确保高效运转。 二是健全“一点多路”机制,实行规范化保障。在景区分站,下设多支(路)“定点医疗”、“流动医疗”队(组),做到相互兼顾,密切配合。同时,采取以党带团、以医带护、以老带新方式搭配编组,从而进一步提升团队整体协同救助能力。 三是健全“一呼多应”机制,实行整体化联动。在游客出现伤情后,按照灵活机动、就近原则,各医疗小分队进行现场评估处置。对于现场无法处置的意外伤(病),会同旅游、交通、医院等部门整体联动,迅速启动“一呼多应”联动机制,确保伤(病)游客第一时间下山,第一时间入院、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截至目前,已紧急转运救治危重伤(病)游客76起。 推行“一张地图”,为游客安全精准导航 将主要景区景点游览线路图和医疗服务站点位置进行融合,标注具体联系方式,手绘首张“旅游健康地图”,并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免费发放给进入景区游客,为其提供不时之需和精准导航,确保游客突发意外伤病后第一时间能找到就近医疗点,避免延误病情。地图推出首月,近20名突发意外伤(病)游客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助。 探索建立“旅游医生”守护游客安全工程以来,6000多人次医务志愿者常年巡线巡诊在峡谷峰林之间,累计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健康咨询、现场救助、疫情排查、紧急救治等各类医疗健康服务达68.9万人次。经验做法先后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徽省、浙江省等多个省市景区及医疗机构学习借鉴和复制推广。 2022年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创新案例”、湖南省基层党建工作优秀实践创新案例、“湖南好人·最美景区人”集体等荣誉称号10多项。多次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主流媒体报道。
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店是城市的“人间烟火”,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服务大众生活,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商贸流通中发挥着“毛细血管”的功能,但相对而言,小店抗风险能力较弱,享受优惠政策覆盖面较窄……为走好营商环境“最后一厘米”,持续提升小店商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江西省铜鼓县以建设“全省营商环境一等县”为目标,推出“网格化精准帮扶个体商户、街边小店”工作机制,助力“小店经济”向阳而生。 主要做法 设好“格”,组建服务架构。将铜鼓县5566家个体工商户按照属地原则、行业原则、受益原则等分配方式划分成892个网格,并选派了一支由990名干部组成的集“格、人、事、责”于一身的营商网格员队伍进行结对帮扶。建起“县-乡-村”的三级网格体系,配齐“两长一员”队伍,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营商总网格长,每个责任单位(二级网格)主要领导任营商网格长,责任单位下设网格(三级网格)选派营商网格员,织密了一张“沟通无障碍、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缝隙”的营商环境服务网。 定好“责”,明确服务事项。出台《铜鼓县网格化数智化规范化服务经营主体实施方案》,明确营商网格员四大类事项,即商户咨询事项、各类困难、投诉诉求和其他需要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和对商户反映的问题做到“三个零”,即手续办理“零障碍”、力求商户“零跑腿”、服务商户“零距离”,对商户需求实现“全科受理”,做到“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用好“评”,激发服务活力。完善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推进“三评”制度,即:定期开展网格评比、服务之星评比、营商网格员评比,依据评比结果进行通报表彰。对排序靠后的乡镇和单位颁发“蜗牛奖”,对工作举措不实、行动不力、个体商户满意度差的单位和营商网格员,县政府分管领导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倒逼各地各部门做好帮扶工作。 取得成效 一是变单兵服务为组团服务,实现“帮扶全覆盖”。除了营商网格员“单兵式”的精准服务,另外还组建营商网格员指导工作组,涉及“惠企政策”“法律咨询”“安全环保”“要素保障”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保障小店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变办事找人为服务上门,实现“服务零距离”。营商网格员通过定期上户走访小店商户,及时协调解决小店商户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营商网格员已对 5566家个体商户、街边小店走访3万多次,解决个体商户、街边小店急难愁盼问题246件,满意率99%以上。 三是变传统管理为数智治理,实现“事在网中办”。通过“铜鼓县服务企业综合管理平台”,推行数智化管理,为个体商户、街边小店解决了办理电子证照、申请、供水等诉求625余件,实现了“事找人”到“人找事”的转变,构建“网上有人看、网下有人办,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的工作格局。
2023年9月26日,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街道安慧北里秀雅社区举办了一场党建阵地@你——安慧北里秀雅社区党群同心汇“喜迎中秋 欢庆国庆”文艺汇演。来自秀雅社区的居民自治组织秀雅社区艺术团为辖区居民们奉献了一场家门口的精彩文化盛宴。 据了解,本场文艺汇演全部由秀雅社区的文化自治组织艺术团居民自编自演。秀雅社区艺术团成立于2015年,每年都要定期为基层群众进行公益演出。秀雅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文化”新模式,引导秀雅社区艺术团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成为社区引领社区居民自治的“好帮手”。 社区艺术团落户 一直以来,秀雅社区的小花园里经常活跃着几支自发的居民文化队伍。社区经常会接到居民的各类投诉,不是居民们为争夺活动场地发生争执,就是因为跳广场舞的音乐声扰了民。 在这种情况下,秀雅社区党委书记董红艳提出了成立社区艺术团的想法,说干就干,于是立即召开了党委班子会讨论艺术团成立方案,首先让各包楼社工联系社区目前存在的自发文化队伍的骨干,成立秀雅社区艺术团,并选出艺术团团长副团长,并多方协调找到了适合的活动场地,供其免费排练使用。 艺术团最初成立时只有舞蹈队、晨练队、合唱队三支队伍,如今已经发展到下设晨练队、舞蹈队、京剧队、模特队、诗社、合唱队、纳米体育葫芦丝队、乒乓球队、太极队、书画社等10支队伍的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艺术团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人员已达百余人。 艺术团成立后,社区与艺术团注重思想引领、学习提高、旗帜带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探索居民自治管理新模式 社区艺术团将一群志同道合的党员、居民凝聚在一起,除了艺术表演外,还开展各类为民服务活动,如加入社区环境志愿服务队开展小区环境治理、加入社区雷锋志愿服务队开展每逢节日为需要关怀的家庭送温暖等活动,同时艺术团的成员们活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发现、协调、解决社区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艺术团发展历程也成为了社区探索居民自治管理新模式的“好帮手”。参考秀雅社区艺术团成立发展的经验,社区党委继续以社区支部为引领划分区域,党带群为抓手先后成立了社区“技术联盟”便民服务队、社区“信使队”、社区“聚智团”志愿服务队、社区青年突击队、“80 后幸福驿站”、“C 位出道一一我是秀雅小主人”等十多支社区自治组织,最终使社区各类自治组织力量在党建引领下得到有效提升,服务广大社区居民。
大河东水库除险加固及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是山东省青岛市重点水利工程。工程具体包括了大河东水库清淤项目、大河东河口生态修复工程、大河东水厂综合改造工程、大河东水库至登瀛水库应急输水工程、大河东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 通过该工程项目的实施,产生了三方面效果: 一、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有效地解决水污染、水体淤积、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恢复水域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质和水量,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和生活用水需求,同时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优质的水资源。 二、防止水灾和减少灾害损失。增强河道和水库的防洪能力,调节洪水流量和流速,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保护周边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减轻了国家和地方的救灾负担。 三、促进旅游和休闲产业发展。提升河道和水库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内涵,打造优美的水岸空间和水上活动场所,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光、休闲、娱乐,增加旅游收入和消费,带动民宿业、茶叶、海鲜等特色农产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该工程的承建单位青岛栊泽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建筑施工企业,拥有建筑施工、市政工程、装饰装修、地基基础,劳务施工资质。 公司主要从事各类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程、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基础水利工程、河道环境整治工程、园林绿化、土石方工程等。公司本着“务实创新、融合发展”企业理念,秉承专业化为主,多元化为辅的发展思路,将产业链系统整合,统筹运作,统一管理。 近些年,该公司先后承建青岛市崂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建设项目、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双拥公园项目等民生工程,年产值5亿元,年利税达千万元,税收贡献在地方排名第7位。
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蓉归在党建引领下,服务于流动党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大学生等群体,结合社区商业业态多、服务多、需求多,就业容量大、创业空间大的特点,积极打造服务居民的产业集群和便民惠民的服务场景——“蓉归一刻钟生活圈”民生工程。 蓉归一刻钟通过合理利用空间载体,有效配置要素资源,营造多元消费场景,服务居民美好生活,形成网格化的管理、精细化的服务、数字化的支撑,把好产品、好服务、好项目落在社区,把就业留在社区,丰富社区资源,助力提升社区价值;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导入社区,把消费留在社区,满足居民需求,助力提升居民品质生活。 蓉归一刻钟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就业,为产业服务社区提供了一个快捷、便利的平台,为老百姓家门口就地就近消费、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机会。 蓉归一刻钟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市,畅通了城乡之间的人流、客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双向循环,促进农业进城、市民入村的城乡融合发展,助力村集体经济和社区经济的发展壮大。 蓉归一刻钟紧紧围绕百姓民生,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为百姓提供一站式的公共资源、社区、商业、生活等服务,在每个生活圈导入配置多种业态,建设线上线下数实融合的生鲜小屋、早餐小屋、便利小屋、社区食堂、家政小屋、维修小屋、托育小屋、健康小屋、文创小屋、就业小屋等服务场景,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需求,推门可见人间烟火,触手可及数字生活。通过数字化家政、维修、教培、健康、购物等多元消费场景的落地,同时提供居民就近就地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打好城乡空间差,擦亮川字号、蓉字号品牌,促进社区商业点亮美好生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通过蓉归一刻钟生活圈的建设,聚业态、汇资源、做服务,筑牢社区商业与美好生活的根基,把社区发展治理与居民就业创业有效融合,帮助流动党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大学生等返乡群体、社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好全成都2100多万市民。我们将继续联合各方力量、协调各方资源,政企社民共同参与,努力推动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共同体融合发展,激活社区“共治、共享、共生”的生活内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以实际成效回应群众期盼,以民生温度标注百姓幸福刻度。 紧扣“三个联系”,全方位提升心愿重视程度。明确全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心愿挂钩机制,出台《关于建立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三个联系”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推动区领导班子成员各自联系一个基层党组织,联系一名困难群众,联系抓好一件民生实事。当前共结合分工推动处级领导干部认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民生保障等项目45个,联系困难群众45名,辐射带动全区党员干部听民意、访民情、提建议257人次,收集到意见建议803条,解决为民办实事解难题628个。在此基础上,推动全区69家区级机关部门、区属国有企业全覆盖结对挂钩146个村(社区)党组织,每年年底根据全区群众心愿清单,形成全区群众心愿诉求分析研判报告,作为全区“民生1号”文件制定的重要依据。 紧抓“四个环节”,全链路贯通心愿解决途径。按照“群众出题、党委领题、干部解题、区委破题”的闭环思路,“敲门问需”听心愿,线下全域发放心愿卡,线上设立“微心愿征集”专栏,镇、村两级每月固定一日为民情恳谈日,常态开展“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活动,累计收集基层群众“心愿”1300余条。“开门会商”解心愿,将群众心愿诉求纳入区、镇、村三级班子会议定期研究事项,对群众心愿清单定人、定责、定限,进行全公开点亮。针对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心愿诉求,按照分管领域,建立区领导“心愿挂帅攻坚”机制,区委常委分别牵头挂包、限期解决餐饮单位安全隐患整治等121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会办化解群众信访积案43件。“敞门亮单”评心愿,成立“心愿点亮”民意调研专班60余人,督查区镇村三级“心愿清单”完成进度。与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成立全区民生实事心愿诉求研究院,每年全覆盖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真正把群众的需求摸清、把问题的症结找准、把服务的质效提优。 紧盯“N个领域”,全类别覆盖心愿诉求群体。聚焦群众“心愿”需求导向,出台《邗江区党群服务中心“聚民心十条举措”》,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创设不同载体,有针对性地解决心愿诉求。“服务集市”集齐“关键小事”。明确各村(社区)固定每月一天为“党群服务集市日”,通过社区党组织“搭台”、党员志愿者“摆摊”,提供免费理发、免费缝补衣物、免费维修小家电等多项小微服务。 与58同城等平台合作,发布“上门办”为民服务事项清单,线余名红领服务管家团队。“一老一小”托起“朝夕美好”。聚焦“养老”难题,将“农村养老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列为区委书记心愿点亮清单,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及7个农村互助养老睦邻点,为1250户困难老人家庭定制适老化改造,投入600万元为累计1.2万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护、心理支持纳米体育手机、委托代办等服务。聚焦“托管”需求,打造1个区级总园、151家村(社区)分园的“1+N”红色童心园载体,构建“红领巾宣讲”专区、童乐园专区、国学园专区,开展少儿托管教育活动。“暖心联盟”凝聚“多方合力”。围绕新新群体需求,28家区级机关联合成立全区新新群体心愿点亮联盟,每年滚动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一件事”暖心工程,在全市率先实施“邗小哥·心盒饭”暖心项目、成立“邗小哥”法律服务站、“邗小哥”学院、“邗小哥”门诊,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暖心服务。
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贵州省“黔灵智库——贵州大学西部现代化研究院”基于多年服务于贵州省榕江县创新性实践和研究成果,依托“两村现象”实践系统总结了贵州多维度文化融合新路子,形成“5个能力”为成效、“5个融合”为特征、“3个缩影”为启示,以文化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贵州新时代文明实践“553”典型模式案例。 主要做法 (一)多民族参与,增强人民“凝聚力”。贵州“村超”和“村BA”实现以赛促交流、以赛增团结、以赛强感情,让民族团结进步的友谊之花遍地开放。特别是万民各族群众手牵手共同欢歌、共同跳起民族舞蹈的场景,深入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内涵。 (二)全过程保障,彰显组织“带动力”。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了贵州黔东南州“村超”和“村BA”的非市场化运营和全民化参与,体现了政府担当、全民参与和组织效率。 (三)立体化推进,提高经济“增长力”。“两村”活动期间榕江和台江累计接纳游客分别为338万人和118万人,均实现30亿左右的收入,这是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历史上的奇迹(台江县2022年仅44.98亿元GDP,榕江县2022年仅92.98亿元),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窗口。 (四)全方位推流,凸显媒体“影响力”。贵州“村超”和“村BA”《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社》等央煤头版头条或整版聚焦报道。2200余个网络直播营销团队和1.2万个新媒体账号,“村BA”和“村超”全网累计浏览量超300亿人次。 (五)多维度互动,表现文明“感染力”。贵州“两村”赛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参赛球员身份不受职业限制,他们来自于司机、学生、厨师、木工、快递员、建筑工人和职业选手等。在观众席,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员沉浸式大狂欢。 主要经验 (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 (二)将民族文化与先进文化结合。 (三)将农耕文化与市场文化结合。 (四)将感官文化与体验文化结合。 (五)将组织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结合。 主要启示 (一)“两村”现象是新时代服务人民初心使命的一个缩影。将人民作为组织主体、创新主体、受益主体,是“两村”火爆出圈的根本原因。贵州黔东南州“村BA”、“村超”来源于群众,出圈于群众,也火爆于群众。 (二)“两村”现象是新时代团结一致感恩奋进的一个缩影。基层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将两村的“流量”热度变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增量”,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让世界了解到熠熠发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两村”现象是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两村”现象成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展示农民精神风貌、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黔灵智库——贵州大学西部现代化研究院长期服务于榕江县等贵州地方县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近年来研究出版了《决战榕江》《三社联建-合作社、信用社和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榕江探索》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多篇成果被省部领导、各级内参采用刊载,形成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支撑。
成都小二蚁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政策导向的社区生活服务公司,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云平台”技术应用,在全国创新实现数字经济、传媒经济和实体经济全面深度融合,为居民提供离家最后1米到100米的创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和经济生态链,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体验式消费场景的打造、为社区提供“党建+便民+公益+商业”整体运营解决方案和可持续可复制的长效运营发展模式。 公司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融合线上线下交互式消费体验,甄选商品和服务供应商,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温情舒适的生活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同时,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活动,助力政府微网格下沉和政务服务、企业品牌营销与市场拓展、产业升级。 融合“公益+商业” 创新消费场景 小二蚁巢将居民体验感放在首位,社区生活服务馆把占地面积近三分之一的区域设置为休息区,服务馆设有生活管家提供面对面的温情服务,以党建引领模式创新,提供社区生活服务平台,集商超零售、家政洗衣、就医陪护、党建宣传、社保查询等10多项生活刚需服务于一体,每月推进4场以上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每周提供1万元以上的免费体验产品拉动居民消费,服务馆每日开展免费体验式活动,线验线上购买。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生活服务 搭建线上小二蚁巢便民通小程序生活平台和线下社区生活服务馆,线上小程序满足生活缴费、旅行购票、机票车票购买、社保查询、生活服务、生活用品购买等刚需服务需求,线下服务馆提供面对面的温度服务、生活服务平台和体验式活动,线上小程序和线下服务馆相链,实现离家最后1米到100米的互动,有望实现5分钟生活圈,提升生活便利性惠民性。 同步推进小二蚁巢智慧公共便民存取柜。每个小区单元楼门口的免费快递柜,实现地址隐私保护、蓝光杀菌与无接触外卖存放,LED屏宣传党建引领和社区资讯,同时配备摄像头助力雪亮工程和应急管理。 带动“周边居民+周边商家”共建共治共享 从居民需求出发,探索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社区平台协调进行资源互通、成果互享,引导辖区居民、社会组织、物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发展治理,不断深挖社区资源,夯实社区人才库,持续激发社区活力,多层次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格局,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社区生活服务馆采用了“社区+社会组织+合伙人”三级联动的合作模式,由社区提供场地给有市场竞争力的社会组织,并引入居民需求的高频生活服务和美空间,优先考虑本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合伙人和员工,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将部分收入捐入当地社区发展基金,助力社区可持续发展。同时服务馆整合辖区内现有资源,把辖区内的商家纳入服务馆体系,带动辖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新疆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辖区总人口7.4万,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1.4万、60岁以上老人1.2万,“一老一幼”占辖区总人口的35%,因此“一老一幼”的“一餐热饭”不仅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也成为了独山子区各街道社区急需解决的民生大事。为回应各族群众日益迫切的助餐服务需求,独山子区结合《“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聚焦“基础民生、品质民生、幸福民生”,着力推进“家门口”助餐体系建设,用社区“小食堂”撬动“大民生,托起社区为民服务的“幸福餐盘”。 一是科学“选址布局”,统一品牌规划。布局“3+16”助餐体系,在全区三个街道分别选设一个社区统一打造具备辨识度的“独家关爱”社区食堂,建立中央厨房,依托1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助餐点,形成“中央厨房+社区助餐点+入户配送”的三级配餐服务模式。同时,探索“食堂+”服务模式,发挥社区食堂直面群众的特点,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创新“社区食堂+就业”“社区食堂+学堂”等服务模式,社区食堂文化活动区域日均使用人数可达200余人次,实现“大门常开、阵地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在、群众常来”。 二是引进“社会运营”,实现微利公益。按照“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力量帮一点”的原则,由独山子区民政局、各街道社区结合实际提供场地、设备免费租赁以及水电暖优惠等扶持性补贴,有效降低社区食堂建设成本。引进社会组织经营管理,按照“公益+微盈利”理念,打造“全龄友好”型社区食堂,通过创新推出“学生健康餐”、小碗菜,引进奶茶饮料店等方式,吸引中青年等多元群体到社区食堂用餐,产生的收益用以补贴为老助餐成本,保障社区食堂可持续化运营。 三是推动“公益助力”,延伸服务边界。携手爱心公益组织、慈善基金,开展“爱心助餐行动”“困难家庭帮扶”等公益项目,筹集善款1.5万元。联动“美团”“饿了么”等外卖配送企业,低于市场价为辖区居民提供配送服务,同时社区食堂为外卖员提供延时和打折就餐服务,实现互利共赢。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针对全区2360余名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关爱群体,推行“群众点单—食堂派单—志愿者接单”的志愿服务模式,培育社区“老年互助会”“巧管家”等志愿服务团队,为特殊关爱群体提供常态化“一对一”送餐到家服务,形成“社区+公益+志愿者”的良性互动纳米体育手机,推动居家养老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优养”。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的中圣学校,是一所致力于发扬红色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时代新人的特色教育学校。 学校实施的“三个1”行动,全校师生在体验中接受红色渲染。第一个“1”,就是创建国旗国刀纪念馆。亲近2023年8月1日升过的国旗和三军仪仗队指挥刀,让师生感受祖国的荣光与威严;第二个“1”,跑一次长征全程路。让每个孩子用自己双脚丈量长征的路程,体验与传承红军信仰坚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第三个“1”,是每年一个爱国月的系列活动。例如通过采访赵力平老妈妈,向红色典范学习,激励孩子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信仰的时代新人;通过参观烈士纪念馆和粟裕将军纪念馆等活动,缅怀先烈致敬先烈学习先烈;通过唱红歌、红色故事会、写《长津湖》电影观后感等等。让红色文化与环境创设、健身活动、研学旅行深入融合。只有体验才能印刻在孩子心灵深处。 通过创新的“2+3+N”学科分类,在培养“健康、诚敬、博学、创新”素养以及家国情怀的“中圣好少年”。分类方式既明确了国家课程教材的主导地位,又突出了不同学科在传统文化育人方面的关键作用。 有机渗透:丰富学科内容。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与技术等三类学科采用重点纳入方式。其他学科如数学和科学采用有机渗透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需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中。这些学科的课程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补充。 多种项目活动:全面涵盖学科。地点分类包括项目式、场馆式、研学式、研读式和家育式。每个年级开展了多达60个单学科项目活动,使学生根据兴趣和选择参与不同项目。这涵盖了各个学科,学校还为一到六年级制定了学期主题,根据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研究,涵盖不同任务和评价方式,使学生通过读本、活动和特色技能来展示成果。 学校将学科与传统文化融合。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包括“晨读暮诵”“每日一练”“行为养成”“主题教育”和“自主学习”,以将学科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例如,在音乐课程中,纳米体育学校依托本土音乐和琴学进行教学,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同时,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将书中主题与班会活动、升旗仪式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科+全育模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出版了专著《博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项目的试点学校。2021年,学校获得“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行先试示范校”的荣誉。
△今年8月1日在广场升起的国旗赠予中圣中学。图为赠送国旗仪式现场。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